关于高考的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打破“一考定终身”弊端、全面公正的为国家选拔人才等问题依然待解。赣州电脑设计培训学校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刚刚结束。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参与制定“高考改革总体方案”人士处了解到该方案目前已经基本定稿。依照顺序,6月10日。教育部定稿后,要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再对外发布。依照目前的定稿,上海、浙江将成为高考考试招生改革的试点地区,其他地区的改革进程将视试点情况而定。
教育专家指出,不过。不能指望一次改革就可解决高考,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全部问题,而要将高考招生从“指挥棒”变为服务人才生长发展的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以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扩大学校和学生选择权,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建立自主、专业、透明、公正的考试招生制度。
基本定稿
还要走程序,教育部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基本已经定稿。最近几个月内应该会公布。6月10日,一位参与制定“高考改革总体方案”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依照顺序,教育部定稿后,要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再发布。
记者就此向教育部新闻办发函核实,6月10日。截至记者发稿,尚未得到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向记者表示,关于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及试点的情况,目前还没有可以对外发布的信息。但她表示,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有一些试点省份将先行操作实施方案,其他大部分省份还将按照既有的高考方案开展工作。
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我国教育工作。续梅说。根据改革方案“3年早知道”原则,即将出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新的高考方案和招生录取方式或将在2017年正式实行。
一定水平上导致基础教育应试教育倾向,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着评价规范相对单一、选拔方式相对单一、入学通道相对单一等“一考定终身”弊端。学生“考什么、学什么”学校招生“唯分数论”等问题。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改革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解释为:一是将现在完全在政府手中的考试和招生分离进去,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政府从招生主体退出,学校成为招生主体;二是将现有行政主导的考试、招生转变为社会化的专业主导的考试、招生。
先行试点
高考改革要先试点再推开。上述专家告诉记者,依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依照初定的高考改革总体方案”上海、浙江两地将成为率先试点的地区。
有意愿、有条件的若干省份和高校开展考试招生改革试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改革试点省份和高校要出台试点“实施方法”
续梅就试点问题也曾回应媒体称,今年2月。教育部仍在与有意愿、有条件的省份、高校进行遴选协商。
记者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证实了上述消息。据介绍,6月11日。目前浙江正在制定本省实施方案,仍在基层调研阶段,新方案最早2017年实施。
截至发稿,至于上海。记者未能从上海有关部门获得试点的证实。早在今年2月,就有媒体以“上海版高考改革方案曝光”为题,报道“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称“只考语数,英语退出统考”引发舆论关注。不过上海市教委随即在官方微博辟谣,称其内容是不完整、不准确”上海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具体要求,正在积极拟定上海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当时正处于内部征求意见阶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事实上。包括上海、浙江等多省份都在着手考试招生改革方案的拟定。
湖南、陕西、四川等省份的教育综合改革、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也初见端倪。湖南统一高考科目将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日前。其中外语在每年3月和11月委托社会一年两考,方案预计今年9月1日前正式公布。
防止误区
更多集中在考试科目、外语是否退出高考、效果如何计算等问题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看来,值得关注的关于高考改革的关注。这样的关注过于狭隘。
而这次改革,高考制度是由考试制度、招生录取制度和配套的服务保证政策构成。过去的教改和舆论关注的主要是考试制度。把后面两者也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杨东平说。
从本省实际情况动身制定方案,杨东平认为。使高考改革方案具有多样性。没有一个方案是十全十美的各种利益都很难调和,地方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实施,认为,这个思路是有创造性的提供了一个政策完善的空间。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放弃一步到位的目标设计,储朝晖表示。不要期望一个“总体方案”和若干个配套“实施意见”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次改革自身就是从单一走向多样,从一统走向多元,从原理上不存在有一个机构设计出全国各地不同学校都适用的方案,而是要让渡出各自自主开展改革试验的空间。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政府简政放权,从自己不专业的考试和招生领域退出,让学生和学校成为考试招生的主体,让专业组织生长并发挥作用,政府发挥监督作用保证公平、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