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像是中国汉字中结构最为简单的一。虽然只是随心所欲的一划,设计。赣州平面设计培训但却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语意或者其他载体,甚至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存在着。
如果说史前文明尚处于文明的混沌状态,人类将文字出现以前的文明归类于史前文明。那在文字出现以后,文明便日趋明朗起来。关于文字的发生,说法有三:一是文字由伏羲发明;二是汉字的发生起源于结绳记事,而相传结绳即使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是由神农氏创造;三是认为汉字的发明者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无论哪种学说,都不是完不可懈的因为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原始阶段,由一个人发明发明一种文字是不可能的从文字的发生来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没有哪个人可以生活这么长的时间。因此,有理由相信,文字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文明层次,生产水平不时提高,肯定需要在共通的文化基础上发明出某种共通的视觉符号来记录一些重大的事件,处于这种社会发展的肯定趋势,于是文字便产生了文字的发生,其实本生就是一种设计。南非的CROSSCOLOURS设计公司曾提出: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装饰。
应该是最为伟大的仿佛一座桥梁,汉字中一的设计。链接了史前文明与以后的文明。
从几何学上讲,一是多变的一的基础上有了二有了三…一其实就是一横。其实就是水平方向的一根直线。一横的基础上加一竖,于是便成了十。水平方向上加一根垂直的线,于是便成了坐标。横横纵纵之中,于是便有了其他一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是万物之本,万象之根。道家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禅家云: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如果说这大千世界是一块有形的面的话,那么一便是构成这个面的点元素。中国文化向来主张以点代面的美学观点,石涛在其一画论中明确指出:一画落纸,众画随之。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一始终是一,一也是不变的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现代汉字。结构和字意上历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中国文化激进美学范畴,向来主张反朴归真的美学境界。苏轼曾提出绚兰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思想,这与老子提出的万物归一一脉相承。这时的一以不再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汉字,以生成为这个大千世界的基本元素。也是事物发展到一定水平继续升华的必要条件。所涉及的领域以不再仅仅只局限于艺术和哲学。甚至左右着人们保守的思维模式。当人们书写一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从左至右,单从这一点上便可以看出中国人顺其自然,墨守成规的儒家性格和士大夫精神。这种与世无争的性格一直继续了几千年。难怪中国文人在不得志的时候或投江自尽,或隐居山野,或遁迹空门…逆来顺受,精神上自娱。如唐寅诗云:日出日落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回归一种最原始的状态。当设计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设计师已感觉到创作源泉山穷水尽的时候,无妨给思维放放假,回归于一种原始状态,说不一定会有意想不到收获。汉书-文艺志》中指出: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假借为六书,造字之本。而在一这个符号中,仿佛与六书绝缘,有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觉。不得不佩服古人在设计一时所展现出来的伟大的笼统。这种笼统的思维方式正如中国文化讲究容纳性,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笼统的一自身不能说明什么东西,但是将它组成词,便成了极大的语意。正如魏晋玄学中讲究本末有无,探求宇宙存在根据,企图透过宇宙万有的现象,直接探求其本体和本性。玄学认为,无是有的根据,一是多的根据。如果说万物本无,那一便是无,只这是一个母体,容纳了生万物的基本元素。这与佛家所说的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这里所谓的色是指的形形色色的诸事物)同一道理。
外乡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外乡化。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外乡文化的内涵,找出激进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外乡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设计的胜利,不能不说是对于东方理念贯穿于设计作品中的胜利。虽说大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华夏文明的遗留痕迹,而在人家的设计作品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却比中国的设计师们吃得更透。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设计理念与中国激进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
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日本的设计运用保守的理念。走在设计的前沿。这不能不值得中国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
设计师一味的追求拿来主义,中国。盲目追求容纳性,片面的理解万物归一。因而在设计中出现多元素而又得不到统一。仿佛努力想把一件事情表述明白却反而越说越没有头绪。喻物于意则乐,留意于物则病。绘画以形式,见与儿童邻。苏轼的这些美学都道出了以点代面的学术思想。面面俱到把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意味。点到为止,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因为它启发了思维。这与我今天所强调的个性化如出一辙,石涛的美学观中强调有我强调与众不同,便是这个意思。
一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老子在解释道为何物时说:道为之物,认为。惟恍惟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解释也是十分笼统的模棱两可的给人的思维空间也是很广阔的这正适合于中国民众的喜欢模模糊糊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向来都不愿意做明确的肯定或否定。可能也许大概等词汇经常呈现在人们思维中,反映着某种整体文化的特点,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具有这种特点。讲究凡是总是规矩之内。以一个抽象的概念作为命题,由于读者自身的修养和社会阅历、知识构成的不同,便会做出千百种的答案。这大概就是一生万物的道理了而这千百种的答案都是始终围绕着那个抽象的命题所展开的万变不离其宗,于是就有了万物归一这个概念。特定的条件下表示最丰富的东西,做设计最基本的道理。中国人向来讲究游刃有余。比如方块字,无论是笔画的简繁如何,特定的空间中总能演绎出美来。美之所以为美,从中国激进美学上讲,讲究左右对称和力的均衡,因为中国向来主张阴阳互补的美学原则,故宫的极端对称就是一例。从现代构成学上讲,美是一个点与线、直线与曲线经过形式美法则而构成的由此可见,局限的九宫格中也孕育了如此丰富的学问。
就是局限中求空间,其实本生做设计。载者镣铐跳舞,正是设计的基本功。
大设计的今天,正所谓有容乃大。做设计的学问,就应该像汉字一,看似简单却包罗万象。 |